
本文转自:淄博日报
以教研之道筑牢育人根基
——淄博四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纪实
□本报记者 宓家峰 通讯员 王梓宇
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课堂,立德树人的根本在教师。
近日,淄博四中教学管理团队齐聚一堂,举行校本培训暨课堂教学提质专题研讨会。这场以“行胜于言”为主题的深度研讨,聚焦新时代教育变革需求,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探索,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面对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的双重挑战,淄博四中党委书记朱文玉表示,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底层逻辑,构建起“高考评价体系落地、教学概念重构、目标精准定位”三位一体的教学新范式。这番论断揭开了本次研讨会的深意,在“双减”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,学校应着力破解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,寻求课堂革命的突破性进展。
研讨会上,对高考命题规律的深度剖析令人耳目一新。专家团队以“三线齐出”原则为切入点,揭示出当代高考试题的深层逻辑,即通过日常生活、学术探索等五类情境载体,巧妙串联起“核心价值金线”“能力素养银线”与“情境载体串联线”。这种立体化的命题架构,倒逼教学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。正如一位参会教师所言:“过去我们教学生解题技巧,现在要培养他们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针对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概念混淆难题,研讨会创造性采用“学车过程”类比法,生动阐释素养、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本质差异。这种具象化的教学设计不仅让抽象理论变得可触可感,更为教师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。布鲁姆课堂教学三问的引入,则建立起“目标导向—过程设计—成果评估”的完整闭环,特别是“好课=熟悉+意外”的创新公式,引发与会者对师生互动模式的深刻反思。
在集体备课环节的改革设计中,“一盘棋、一股绳、一本账”的理念贯穿始终。通过构建“讨论优化—形成共案—实践检验—反思提升”的螺旋式上升机制,有效破解传统备课中的形式主义痼疾。备课组长的角色定位也发生根本转变,从单纯的任务分配者升级为高考方向把控者、复习方案设计者,这种角色重塑极大提升了教研团队的协同效能。
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师生发展的双向赋能机制。针对学困生建立的动态帮扶模型,强调“需求发现—耐心引导—成长跟踪”的全过程关注;对于学优生的培养则突破分数桎梏,着重锻造其精英意识与奋斗品质。教师专业发展的“双螺旋”模式更具创新性,倡导每位教师确立心中的良师榜样,结合自身优势潜能实现阶梯式成长。这种人性化的成长设计,让不少青年教师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清晰路径。
“四千实践”的提出将研讨会推向高潮。据悉,“四千”分别为:做尽千卷万题体现钻研态度,巧用千方百计彰显创新智慧,经尽千考万测反映实践勇气,倾尽千言万语饱含育人情怀。这种浸润着工匠精神的教育追求,恰与“行之苟有恒,久久自芬芳”的古训完美呼应。正如研讨会着重提到的“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根植于日常点滴”,唯有立足岗位精耕细作,方能绽放教育的永恒芳华。
下一步,淄博四中还将启动“头雁引领”工程,强调书记校长、中层、组长三个层级各司其职,形成同频共振的有机整体,带领整个“雁阵”飞得更高、更远、更稳,持续推动学校教育事业迈向一流、实现高质量发展。在此过程中,学校教学管理团队也将开启新的征程,以此次研讨形成的共识为根基,把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,用扎实行动践行“有恒”之道。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,那些正在备课室反复打磨教案的身影,那些在走廊里与学生促膝长谈的场景,都在诉说着教育工作者最朴素的追求——以教研之光照亮育人之路,用匠心见证每个生命的拔节生长。
众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